在很多人眼中中國的工業發展是迅速的,我們的龍門吊走向全球,曾經用十幾噸黃金進口的盾構機我們也自己造的出來了,南海填島我們有讓世界都羨慕的天鯤號,但是不得不說,有些高端工業技術,我們還在摸索和學習中。大家都清楚之前討論的很熱的圓珠筆珠的新聞,其實那個不是我們造不出來,我們有技術的,但是技術成本和市場銷售不能達到匹配和平衡,進口的成本明顯比自己制造的造價低。
我國普遍進口的螺栓和螺釘都是抗拉強度≥800兆帕的,也就是說,我們的技術很難達到這個標準。這其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,比如低碳合金鋼和中碳鋼的熱處理技術。我國現在雖然鋼材產量不是問題了,但鋼材品種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存在嚴重,我國是近些年才把開發低合金鋼列入發展戰略的,之前根本沒意識到這種鋼材機構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的關鍵性,可以說是無知造成的技術落后。
對于手機和PC芯片,其實我國在算法和研發上,發展很快。比如寒武紀的芯片、華為的麒麟、地平線這個月新出的AI芯片等,可以說在算法和研發上都是高水平的。但是在量產時,仍然需要和國外的公司合作,用國外的工藝進行設計、制作、量產。所以說,我國在芯片的算法研發上,水平已經有所提高,但是在芯片設計和制作上還比較落后。當然,目前芯片設計和制作,例如CPU的生產,在技術上有兩大陣營,一是Intel為首的Bulk Si FinFET技術,另一個就是IBM為首的SOI Si技術。
網友評價說道:我在化工企業工作,別的行業不說,在化工相關行業,想要穩定性能,安全可靠的話就只能進口。比如閥門,關鍵的閥門,不論手動的還是自動的,都需要用進口的才能更可靠,這都血的教訓得來的。重要的大型運轉設備更是需要進口。其實問題的根本在于材料,和精加工技術,就說閥門,最簡單的了,沒有技術門檻,就是材料和加工精度。
可國內的閥門就是不行怎么辦,貴的,便宜的都用過了,尤其是自動閥,國產的體積大,精度差,故障率高。仔細分析分析,這種情況也很正常,我國工業才發展多少年,沒有技術積累,就靠著走近路,抄小道,偷學也罷,抄襲也罷學了點皮毛而已。沒有走艱苦奮斗,自力更生的路子,底子薄??!這就是暴發戶和書香門第的區別,我們這些年靠賣資源,靠廉價勞動力賺了點錢,可底子還是太薄了。